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使用条款》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专家谈 | 余晓晖:加快构建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 推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2023.07.14 鲁邦通编辑部

阅读量:380

分享:

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涵盖5G、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形成的集成基础设施,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关键支持和创新动能。近日,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能力。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

  目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加快发展,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是建设网络力量和数字中国的前提,也是促进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持。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正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各国数字化发展的战略焦点  目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正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在后疫情时代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美国发布了一系列促进5G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的万亿级“重建更美好未来”基础设施计划。与此同时,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指出,美国基础设施重建计划需要关注“21世纪数字基础设施”,努力巩固和延续全球互联网和海底光缆网络在新时代的中心地位。202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30年数字罗盘:欧盟数字十年战略》,通过部署高性能计算能力和综合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安全、高性能、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利用,提出高速、可靠、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数字关键基石。  (二)数字基础设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大动脉”,数字基础设施的适度先进建设在稳定投资、促进升级、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信通院估计,预计2025年中国5G网络建设累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工业企业网络改造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加深数字基础设施与各行各业的整合,促进工业制造、农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水、电、气等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为数字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供应,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协调转型,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  (3)数字基础设施支持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疫情影响大考和网络服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离不开5G、支持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催生了数字服务发展的新需求。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更充分地满足数字民生服务的包容性、便捷性、智能化、多样化和协调需求。通过广泛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解决欠发达地区网络接入设施的“数字差距”,部署各种“信息障碍”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智能终端设施,更包容、智能、方便的数字连接,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创造准确、高效、包容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4)数字基础设施支持城市高效治理  《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探索数字双胞胎城市建设”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许多省、市、部委正在加快数字孪生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应用的布局。通过城市CIM平台设施的建设,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城市要素更加智能、完整、实时的三维可视化表达,有效提高城市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以“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脑和终端神经感知设施,有效促进城市治理的整体规划、协调治理和终端智力提升,加快形成与城市安全要素紧密结合的韧性城市,如疫情防控、灾难预警和应急管理。  二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数字中国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演变和扩展,包括各种功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设施。在“十四五”期间,要促进数字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建设理念,科学把握不同设施的内在特点和进化规律,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构建系统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该计划对网络连接设施、新感知基础设施、新计算能力设施、前沿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了重要部署,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快“新感知”推广,建设物联数通新感知基础设施  感知基础设施是传统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基础,通过感知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整合应用,实现人、机、物的全面感知和泛在连接。建设固定移动一体化、宽度、安全可靠的新感知设施,提高公共安全、交通、城市管理、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能力,提高公共设施运行效率,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感知基础设施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设施、多个主体,建设规模小、分散,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领域感知设施建设和应用创新示范,制定跨部门、制造商、跨行业统一平台规范,防止新感知基础设施碎片化发展,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感知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区域协调,建设物联网、数字联网、智能联网。  (三)加强“新计算能力”支撑,构建云网融合的新计算能力设施  在数字时代,数据、计算能力和算法成为关键资源,计算能力设施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算法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对计算能力规模和计算能力的需求也相应迅速提高。实施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项目,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完善综合计算能力服务,巩固综合协调安全体系,促进数据中心密集、规模、绿色发展;协调医疗、教育、广播电视、科研等公共服务和重要领域的云数据中心,促进计算能力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云协调、边网协调、计算网络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超级计算设施体系统筹布局,大力推进超级计算商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新技术”引领,探索建设前沿信息基础设施  以卫星通信网络、区块链、量子通信为代表的前沿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探索方向。前沿信息基础设施由原创领先技术牵引,可形成领先、领先的战略产品和战略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依托新技术,探索更多基础设施形式的发展,为未来数字化发展构建新的优势。部署推进三维网络建设和应用示范项目,开展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示范、表面低空感知网络工程示范、智能交通应用示范,促进北斗产业优质发展;探索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可信度。  三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是涉及跨层次、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建设项目,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和应用全价值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一)加强统筹规划  数字基础设施涉及广泛的领域和行业类型,需要加强以工业互联网、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城乡、部门、行业的联系与协调,完善宏观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参与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机制,使数字基础设施适应区域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防止数字基础设施供应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碎片化发展。  (二)加强施工管理  数字基础设施涉及许多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共识,制定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文件,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土地空间规划,引入电价、税收、土地转让等优惠政策,促进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加强土地、电力供应保障,加强设施保护。建立健全安全评价机制和可靠性保障机制,同时规划、建设和运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贯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  (三)激发市场活力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性强,投资回报不确定。为了充分激发市场和私人投资活力,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明确监管规则,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发展;另一方面,丰富资本投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和基金的指导作用,充分依靠信贷支持专项计划和基础设施REITS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4)创新应用场景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早期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基础良好、应用广泛、效果快的应用场景和项目建设,实施新的物联网基础设施、5g应用帆船和IPv6流量改善专项行动,推动物联网和5g、IPv6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社会治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数字生活服务、智能养老服务等行业,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编制发布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建设需求清单,组织创新应用竞赛等活动,利用“清单”市场机制选择优秀的解决方案。  (五)优化技术支持  加快建设独立、可控、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能力,有必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协调研究,增加对5G增强技术和6G技术研发的支持。同时,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制定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能耗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先进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设施互联共享。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设备物联、机器人乘梯、设备售后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和服务,助力电梯及特种设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环卫设备、电力设备和水务设备等工业客户进行后市场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开启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