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使用条款》

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2023.07.21 鲁邦通编辑部

阅读量:468

分享: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提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标准化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时部署技术研发、标准开发和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促进产业改革。及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高技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是对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持,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基本和主导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化工作。为促进标准化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提高标准化治理效率。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帮助高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标准供应将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和市场并重转变,标准应用将由产业和贸易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社会,标准化工作将从国内驱动转变为国内外相互促进,标准化发展将从数量、规模转变为质量和效率。标准化更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全球标准化的深度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标准全面覆盖,新兴产业标准地位突出,健康、安全、环境标准支持强劲,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完成。

——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共同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例达到50%以上。政府颁布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结构得到了更加优化。国家标准的平均制定周期缩短到18个月以内,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显示了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

——标准化和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随着国际标准化合作的进一步扩大,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标准化人员和技术合作的交流日益加强,标准信息的互联共享范围越来越广,中国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和国际环境不断优化,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大大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专业化的标准化研究机构,多个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和50多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形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服务业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

到2035年,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形成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二是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

(三)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标准化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同时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发和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络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促进产业改革。及时制定和完善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技术安全相关标准,提高技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四)以科技创新提高标准水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以标准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产出,加强标准核心技术指标的研究,重点支持基础通用、产业共性、新兴产业和综合技术的发展。及时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提高标准水平。奖励符合条件的重要技术标准,激发全社会标准化创新活力。

(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化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推进科技经理、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等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必要的专利制度,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国家标准化技术文件制度,拓宽科技成果标准化渠道。将标准开发融入共同技术平台建设,缩短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开发周期,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三、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

(六)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和工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强基础一般标准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数据库等标准研究,提高标准设计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国际先进的一般技术标准。

(七)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施高端设备制造标准化强基础项目,完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标准,形成产业优化升级标准组。部分领域的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完善和扩大国内需求标准,不断提高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水平,全面促进消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建设,完善服务业标准,重点加强食品冷链、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品代码、批发零售、房地产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在金融领域完善和推广科技、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标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实施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八)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实施新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若干应用驱动的新标准,培育和发展新的商业形式和新模式。加快完善食品、医疗、应急、交通、水利、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智能转型需求。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标准,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标准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完善按标准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9)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围绕生产、分销、流通和消费,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开发和应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关键技术标准在产业协调和技术合作中的联系和驱动作用,实施标准化,帮助关键产业稳定链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有效联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10)提高新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实施新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快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计算能力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系列标准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标准的整合,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支持科研、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新基础设施标准,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

(十一)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修订一批强制性国家能耗限额和产品设备能效标准,提高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会计、检测认证、评价、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节能标准的更新升级,修订一批强制性的国家能耗限额和产品设备能效标准,提高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的覆盖范围,完善能源会计、测试认证、评价、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升级工程。

继续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标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风险控制标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督和防治标准,建立污染排放控制底线。协调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制定修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监测和评价标准。制定多生态系统质量和运行利用标准,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资源评价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应,确保生态安全。

(十三)促进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评价、评价、监测等一系列标准,研究制定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标准,促进能源资源绿色调查开发标准化。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资产核算为重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机制。制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标准,发展海洋经济,为陆海统筹服务。

(十四)为绿色生产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标准,如土壤质量和监测评价、农业投入质量、适度规模育种、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等。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不断完善资源回收、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绿色供应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标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标准。建立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建立绿色社区和村庄建设标准,覆盖各种绿色生活设施。

(15)加强绿色消费标准的指导。完善绿色产品标准,建立绿色产品分类评价标准,规范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标识。建立节能节水、绿色采购、垃圾分类、停止餐饮浪费、绿色旅游、绿色生活等绿色生活标准。建立绿色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合理制定消费配额和垃圾排放指标。

 五、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

(十六)推进农村振兴标准化。加强标准引导,实施农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智能农业标准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加强数字农村标准化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标准化服务推广平台,推进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完善农村建设评价标准,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标准化,重点关注农村环境监测评价、村容改善、农村住房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度假休闲、农村旅游、民宿经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

(十七)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研究制定公共资源配置标准,制定县城建设标准和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城市体检评价标准,完善城市生活环境建设和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城市生态恢复功能、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项目防灾、更新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标准。推进城市设计、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风貌塑造、旧社区改造等标准化建设,完善街区和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建立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标准,制定城市休闲慢行系统和综合管理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标准。完善住房标准,完善房地产信息数据和物业服务标准。推进智能化建设标准化,完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施工现场监控等标准。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完善智慧城市标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十八)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标准化。探索行政管理标准建设和应用试点,重点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服务、政府披露、财政支出、智能监督、法院科学、审判执行、法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商业环境标准化建设,完善市场要素交易标准,促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系统和能力建设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围绕农村治理、综合治理中心、网格化管理,开展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促进社会治理标准化创新。

(十九)加强公共安全标准化。坚持人民第一、生命第一,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底部项目,完善社会保障、刑事执法、反恐、交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救灾标准,编织食品、药品、农药、食品能源、水资源、生物、材料储备、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劳动防护、消防、矿山、建筑、网络等安全标准网络,加强洪水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标准,加强重大工程和各类基础设施数据共享标准建设,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加快重大疫情防控和国家应急救援标准建设,完善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应急保障标准。加快重大疫情防控和国家应急救援标准建设,完善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应急保障标准。建立多部门、多区域、多系统、快速联动、统一高效的公共安全标准化协调机制,推动重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二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完善和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劳动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社会工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殡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造福全体人民。

(二十一)提高保证生活质量的标准水平。建立广泛覆盖、全方位的健康标准,重点推广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倡导健康饮食,改善健康安全,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国家健身、训练竞赛、健身指导、在线和智能活动等标准,建立科学、完整的体育标准。开展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完善职业教育、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等标准,加强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快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内容整合生产、网络智能传播、终端智能接收、安全智能保障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全媒体传播标准。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消费保障、公园建设、景区管理等标准化水平。

 六、提高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

(二十二)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组织成员履行国际标准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推进标准领域“一带一路”国家对接合作,加强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标准化对话,深化东北亚、亚太、泛美、欧洲、非洲等地区标准化合作,促进标准信息共享和服务,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国际标准组织成员,促进气候变化、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动植物卫生、绿色金融、数字等国际标准,分享中国标准化经验,积极参与民生、性别平等、优质教育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帮助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发展中国家利用标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十三)加强对贸易便利化标准的支持。继续对重点领域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中外标准的相互认可,提高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推出中国标准多语种版,加快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等中国标准外文版的编译。研究制定服务贸易标准,完善数字金融、单窗口国际贸易等标准。促进内外贸易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的衔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支持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二十四)促进国内外标准化协调发展。促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金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政策、规则、标准的联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实施国际标准跳跃项目,促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兼容性。推进标准制度开放,确保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专业标准组织,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支持国际专业标准组织落户中国。

 七、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

(二十五)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实体的标准化活力,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独立制定标准的二元结构,大大提高市场独立制定标准的比例。大力发展集团标准,实施集团标准培训计划,促进集团标准的应用和示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企业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制定原创、高质量的标准。加快建设协调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确保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同时推进推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改革,加强推荐标准协调配套设施,防止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机制。

(二十六)深化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建立标准创新企业体系和标准融资信用增强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建立标准合作机制,实施标准龙头企业体系。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将区域发展标准需求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区域标准发展规划和技术规则的协调,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服务。不断优化标准制定流程、平台和工具,完善企业、消费者等相关方参与标准制定和修订的机制,加快标准升级迭代,提高标准质量水平。

(二十七)促进标准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统筹布局,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管理,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强标准在计量量子化、检验检测智能化、认证市场化、认可全球化中的作用,完善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提升。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全链技术方案的提供,利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与产业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二十八)加强标准实施应用。在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时,建立引用标准制度,实施配套标准制度,积极应用标准。完善先进标准机制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政府采购、招标等活动中的应用,推进宏观调控、产业推广、产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督。完善基于标准或标准条款的订立和履行合同的机制。建立标准版权制度、交付制度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交易制度,加强标准版权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完善标准工作机制,提高企业执行标准能力,提高国际先进标准水平。

(二十九)加强对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完善跟踪、监督和纠错机制,实现标准开发、实施和信息反馈的闭环管理,覆盖政府颁布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对标准质量和标准进行第三方评价,加强标准审查和维护更新。完善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市场在群体标准中的适者生存作用。有效实施企业标准自我披露和监督制度,将符合标准的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举报投诉标准实施机制,鼓励公众监督标准实施。

 八、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

(30)提高标准化技术支持水平。加强标准化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以国家综合标准化研究机构为主导,以行业、地区和地方标准化研究机构为骨干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在标准化科技体系中发挥优势企业的作用。完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完善跨领域工作机制,提高开放性和透明度。建设多个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标准验证点和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有效整合标准技术、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标准样品等资源。建设国家数字标准博物馆和国家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机器可读标准和开源标准,推动标准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31)大力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完善促进标准化相关高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培育和扩大标准化服务业市场实体,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标准化服务业产业集群,完善标准化服务评价机制和标准化服务业统计分析报告制度。鼓励标准化服务机构整合上下游资源,为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标准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新的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

(32)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一体化试点。建立多层次员工培训体系,开展标准化专业人才培训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教育。建立健全标准化领域人才专业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掌握国际规则、精通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标准化能力,充分发挥标准化专家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建设国家标准化高端智库。加强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建设,支持西部地区标准化专业人才建设。

(33)创造一个标准化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等主题活动,宣传标准化作用,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促进标准化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法人治理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标准化社会组织的桥梁和联系作用,全面、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宣传,讲述标准化故事。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化文化。

 九、组织实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国务院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标准化协调,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机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绩效考核。各地区有关部门要有效衔接和推进本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35)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产业、贸易等政策协调。表彰奖励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标准化。完善标准化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标准化发展评价,将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建立本纲要实施评价机制,以相关结果为改进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重大事项。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通信世界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设备物联、机器人乘梯、设备售后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和服务,助力电梯及特种设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环卫设备、电力设备和水务设备等工业客户进行后市场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开启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