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使用条款》

中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

2023.07.06 鲁邦通编辑部

阅读量:183

分享:

为制造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制造业强国的建设。中国的制造业如何从大到强?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智能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人民日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数字机械设备和先进成型制造专家单忠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受访者)建设制造强国要把握“五个要点”主持人: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是什么?单忠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2012年至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制造业的近30%,成为世界真正的制造大国。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中国制造业具有突出的规模优势、世界领先的产业、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发展空间,但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关键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存在“脖子”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大国的发展。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制造业建设的决策部署,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如期实现制造业强国建设目标,首先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业强国,推进新型产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提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新技术,使制造业发展高端、智能、绿色。三是加强研发创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基础产业技术、重大技术设备的协调研究,完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效协调深度整合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高水平技术的自力更生和产业链的安全控制。四是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高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人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和灵魂,大力提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教育能力、产业与教育、科教一体化,创造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世界制造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五是加强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提高国际化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国际合作形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中国解决方案。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规划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这样的一体化规划对建设制造强国有什么意义?单忠德: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规划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更有利于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先进研发创新水平和能力。推进新型产业化,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是覆盖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协调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高水平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推动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历史飞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协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创新,促进普通职业教育、产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快中国特色和世界级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持;坚持科技自力更生,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大学、研究和应用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制造业的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制造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优化制造业人才战略布局,加强制造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大国工匠,为制造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加快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实现主持人: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如何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单忠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制造业的基本共同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脖子”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聚集力量解决原创领先的技术问题,开辟新领域的发展轨道,塑造新的发展势头和新的优势。根据《2022中国制造业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首次出现制造业R&D投资强度和单位制造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双降”,迫切需要加快解决制约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的障碍,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始终把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率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现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一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充分发挥重点优势领域的技术主导作用,提高原创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项目,继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基础研究投资,提前规划原创、领先、战略技术研究,提高共同基础技术和战略领先技术的供应能力。二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计划推进制造业国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不断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科学设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机构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建设产学研创新发展社区。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通过共同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人才共同教育、项目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整合创新和协同创新。主持人:如何促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单忠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起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在优势产业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增量,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仍然存在不足。促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首先建设安全可控的关键产业链,继续巩固世界先进或领先地位,重点解决优势产业“脖子”短板,进一步提高我国长板产业关键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价值链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巩固产业基础能力。发展航空航天、智能设备、工业母机等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充分发挥新型国家体制优势。重点支持关键芯片及其制造设备、民用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及操作系统、工业母机等关键基础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稳定可靠的产业链,推动链主企业推动上游企业加快产品性能提升和验证应用。二是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支持各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省级建设-国家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梯队培育和有机衔接的发展体系。加强龙头企业链思维和现代产业链长建设,打造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高度集中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培育优质制造企业。支持各行业、各地区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继续培育和支持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的“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冠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和中国质量品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从大到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主持人: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单忠德: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智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智能制造通过数字智能网络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实现产品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与制造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一体化发展和制造业服务化、定制化、平台化发展。一是改变制造模式。促进生产数据与生产工具的协调,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中,大大丰富产品功能,定性改变性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网络制造,促进市场产品创新;二是改变管理模式。促进远程管理与远程服务的整合,促进企业内部数字设计、制造与管理的互联,使制造业向数字智能制造业发展,全面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能力,实现数字管理,促进制造技术创新;第三,改变生产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大力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发展,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服务制造业,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式,实现智能生产,促进产业模式创新。主持人:又到了毕业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备受关注。目前,“求职难”与“招聘难”并存。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问题?制造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单忠德: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对促进高质量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困难”和“招聘困难”共存,反映了当前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就业市场不平衡不足矛盾仍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大学人才培训改革创新,加强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有效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不断提高人才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目前,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还不完善。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优秀工程师队伍。充分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制造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端设备数字化、智能创新来源,鼓励高校建设智能科技,支持制造业发展,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工程人才的有效机制。同时,要加快制造业国家战略人才建设,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为制造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免责声明:鲁邦通以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所有出现在本网站上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我们将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原文明确规定“禁止转载”,我们将不会转载。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想让我们转载你的文章,请通知我们:support@cserver.com.cn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为行业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设备物联、机器人乘梯、设备售后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和服务,助力电梯及特种设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环卫设备、电力设备和水务设备等工业客户进行后市场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开启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